让人吐槽的书籍包装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书籍有了护封这种设计期货的书籍。对之,我其实并不感恩。我觉得,它给读书造成的麻烦,多过带来的好处;比如,读书时,如果有护封,它就会从书的表面一点点下滑。像我这种强迫症中度患者,实在忍不了书与皮的高低错落,只得“时时勤拉扯”,使二者对齐。
与我同样不知感恩者,在所多有期货的书籍。知乎上有多个关于护封之利害、弃留的讨论,力挺者少,吐槽者众:推测设计者“自己不看书”,是为了“提升品格”和“提高价格”,而做出这种“反人性的设计”;一位自称“没有底线的实用主义者”说,他“恨死这种包装”了,为此而“干脆就去买盗版”……
有人说,护封是新书的包装纸,相当于商品的盒子或袋子,可使书在路途运输、售卖陈列时避免污损,书售出后,其使命就结束了期货的书籍。此说可疑。防污损的事儿,书的塑封其实做得更好——那层轻薄透明的“紧身衣”之坚韧顽固,相信很多人都咬牙切齿地领教过。
这两年有个新说法,叫“内外双封”——固定的是“内封”,浮动的为“外封”期货的书籍。可恼的是,这种双封的“内外有别”,花样百出地与读者各种为难,比如,内封所载信息总是残缺不全,光看封面或书脊,都不知道是什么书。请教干出版的朋友,他说,双封的信息项加在一起,如果大于等于出版规范的要求,内封哪怕不着一字,整书仍可尽得风流,质检过关、评优获奖,全无问题。
手头有本《斯通纳》,翻译小说,硬壳精装,内封连个清晰可辨的文字都没有,封面是满版压凹的英文,须有角度、亮度合适的光线,才若隐若现,似乎就不是让你看清的期货的书籍。
这个例子有点极端,常见的是,要么封面无字,要么书脊无字——后者尤其搞笑,如果拿掉护封,插进书架,就是笔记本的既视感;这样的书多了,找本书可是要考验耐心、记性和观察力的期货的书籍。图书馆里,一些书用胶带把双封粘牢,想必就是出于这样的困扰;想一想,这会增加多少无谓的工作量?这些装帧设计师是有多恨图书管理员!
家里有几本王小波的书,硬壳精装,有护封,同属一套的样子期货的书籍。内封从封底经书脊到封面,色彩斑斓,是一个完整的画面,与外封一比对,竟是思路、方向、视觉元素、表现手法均大相径庭的两种方案,怎么看都不是般配的一对儿!还有,内封除了书脊,一个字都没有!
“表里不一”的双封设计,走的大都是内简外繁的路子,内封简洁到没文字,外封繁杂得无空闲期货的书籍。有人辩解说,内封不印照片,是受材质所限。果真如此?印文字不挑材质吧,可为什么多数内封宁肯印图形也不印书名呢?
评论